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造紙業的啟示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
截至5 月2 日晚,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相關統計,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327 萬例,其中累計死亡23 萬例。美國目前確診感染病例最多,累計已達到106 萬例以上。歐洲地區總體累計病例超過149 萬例,其中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國累計病例分別為21 萬例、20 萬例和17 萬例,是歐洲感染病例數量最多的3 個國家。目前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量已呈減緩趨勢。巴西則是拉美地區累計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已達到8.5 萬例,超過中國目前的累計確診病例數量。
面對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許多國家均采取了行動,通過社會隔離政策來限制傳播,例如關閉教育機構,限制工作和限制人員流動。
根據相關報道:
? 美國:截至5 月初,約有半數州已陸續進入復工復產階段,不過隨著經濟活動重啟,一些州的新冠病毒疫情也出現反彈。
? 歐盟:5 月8 日宣布,決定繼續限制赴歐“非必要旅行”,從3 月中旬開始實施延至6 月15 日。
? 意大利:政府宣布從5 月4 日開始將逐步放寬因應對新冠病毒疫情而采取的管制措施,旅游業積極準備復工復產。
? 西班牙:政府宣布將放寬“禁足令”,民眾可外出散步或進行跑步等運動,但應做好安全防護舉措并保持社交距離。同時,西班牙還規定從5 月4 日起,強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公民佩戴口罩,以防新一輪新冠病毒的擴散。
? 法國:衛生部長韋朗5 月2 日表示,鑒于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需要,法國政府計劃將5 月23 日到期的衛生緊急狀態延長2 個月,至7 月24 日。
? 日本:于4 月7 日發布了“緊急事態宣言”,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至5 月6 日。在實施緊急狀態后,日本開始限制多種人員密集的文化娛樂活動和商業活動,要求民眾減少80% 的社會接觸,企業遠程辦公比例提升至70%。5 月初又宣布決定延長“緊急事態宣言”到5 月底。
經濟前景面臨大量不確定性,但中國有望維持正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 月14 日發布的預測顯示,2020 年全球經濟可能衰退3%,同時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IMF 將這場危機稱為“大封鎖”,因為主要經濟影響來自必要的防疫政策。IMF 首席經濟學家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至4 月中旬已有超過90 多個國家向IMF 尋求經濟援助,這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根據IMF 及多個經濟研究機構估算,此次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將達到或超過5 萬億美的規模,高于民間估算超過2 萬億美的雷曼危機(2008 年金融危機)。如果2020 年二季度之后還不得不繼續實施大范圍限制出行措施,且2021 年暴發一場相對較輕的新冠病毒疫情,IMF 預計整體經濟損失可能還將翻一番。
盡管如此,IMF 預測中國經濟仍能保持正增長并帶動全球部分經濟復蘇,主要原因是我國疫情高峰期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當前經濟已進入修復過程,且出現疫情第二波的風險較低。同時,在城鎮化、區域經濟、新基建等領域還都有較大發展空間,過去2 年宏觀去杠桿措施等也保證了較為充裕的政策寬松空間。針對IMF 對中國經濟的預測,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也表示,2020 年和2021 年平均起來,未來2 年中國平均增長還應該在5% 以上。中國也是全球主要經濟體里少數預計為正增長的國家之一。
此外,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也在不斷出臺對策,其中主要經濟體制定了總計數萬億美的刺激計劃。例如,美聯儲在2 次緊急大幅降息之后,開啟了新一輪的開放式量化寬松,為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歐盟財長提出了約5400 億歐的經濟支持方案。新興市場國家則面臨著由于財務刺激的必要而擴大債務引發另一種危機的風險。
根據彭博環球財經5 月初的數據顯示,美國政府目前已通過了4 輪經濟刺激法案,累計規模超過2.9 萬億美,相當于GDP 的15%。日本政府則宣布了史無前例的117.1 萬億日緊急經濟對策,規模相當于其國內GDP 的22%。美國和日本的方案中還包括向每位民眾或家庭發放定額現金,旨在緩解失業危機和促進消費。
貿易端成本抬升且前景不容樂觀
IMF 認為進出口的國際貿易成本囿于疫情影響可能抬高25%。這種影響幾乎適用于所有商品和服務。這里給出的成本提高比例是假定了對外貿易中運輸和交易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額外的檢查、減少的營業時間、封閉道路、關閉邊境、增加運輸成本等驅動的。從貿易前景看,世界貿易組織(WTO) 于4 月初發布了年度展望,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年度展望認為2020 年世界商品貿易將暴跌13% ~ 32%。WTO經濟學家還認為,下降幅度可能會超過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貿易下滑。在以復雜的價值鏈鏈接為特征的行業中,貿易可能會急劇下降,特別是在電子產品和汽車產品方面。
市場面對疫情的信心恢復程度也很重要,WTO認為,只要政策制定者能夠通過恰當的政策組合和效果來讓企業和家庭相信疫情的蔓延是暫時的,迅速強勁的反彈可能會早于預期。盡管如此,全球轉向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也有可能成為疫情沖擊之上的新一層沖擊。
此外,WTO 發現,除了對醫療產品的限制外,對某些食品的貿易限制措施也開始出現,盡管食品供給目前看很充足(例如:本年度谷物庫存將達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三高水平,小麥、玉米、大米、大豆足以滿足預期需求)。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曾表明,糧食出口限制在各國之間迅速增加,并導致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價格上漲。貿易限制會加劇危機并延緩復蘇,就像20世紀30 年代的大蕭條一樣。2020 年4 月22 日,24 個WTO 成員包括中國、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發表了聯合聲明,表態支持保持農產品和食品貿易鏈的開放和流通。這些成員總共占據了全球農業和農業食品出口的63%,進口的55%。
出口受全球疫情影響也成為了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的最大不確定來源。歐美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歐美地區需求依然占據中國出口的34% 左右(2019 年海關數據)。從2019 年全國各省的出口金額看,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和山東排名前五位,其中廣東超過6000 億美,山東超過1500 億美,這些地區可能會受到較大的沖擊。我國外貿領域相關就業人數也接近2 億人。
全球主要地區造紙行業及企業積極應對疫情
歐洲造紙協會和美國林紙協會在疫情發展期間分別向各自政府呼吁將造紙業排除在“封鎖令”之外。造紙行業生產的紙品、包裝等產品為農業食品加工商,以及衛生產品制造商等提供包裝,是保持疫情期間消費者所需的衛生食品等供應的基本前提之一。
排名世界前幾位的紙業巨頭如國際紙業、維實洛克以及斯道拉恩索等公司均已公布了2020 年首季度財報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的情況。歐洲地區的紙張需求下滑因為疫情似乎還呈加劇之勢。
在疫情爆發之前,歐美地區許多造紙企業已經采取了員工和生產衛生安全的各項措施,從而使得運營方面影響較小。但囿于經濟前景不明以及需求減少的因素,許多紙企已經開始實施成本削減舉措。
疫情后企業面對的“新商業環境”
NPC Partners 咨詢公司認為,在新的市場變化以及目前疫情持續的影響下,中國和全球造紙行業的企業更加需要新的分析工具和戰略來應對不確定性和挑戰。全世界各地的消費者行為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有些在疫情后可能恢復至正常情況,有些則可能在疫情后持久地改變。即使是在歐美地區線下體驗和服務已經成熟,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前提下,數字化在全產業鏈條的打通預計也將會加速。
供應鏈的布局方式也可能發生變化,從最高效率成本最優到追求最佳柔性。在對風險的認識和評估上,疫情也會改變企業和投資者以往的做法。僅以紙包裝為例,對終端的影響是喜憂參半的。部分消費品包裝,醫療還有電商包裝需求高漲,而服裝鞋子餐飲服務等包裝需求則受到打擊。
在疫情影響之下,一段時間內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可能會越來越高。未來,消費者對包裝的選擇可能也受到影響,比如塑料包裝可能帶來的衛生優勢,以及因為2020 年以來油價的深度調整凸顯的塑料基成本優勢。
所以,企業依然能通過研究來評估不同終端包裝需求的恢復路徑和增長潛力,結合供應鏈需求和相應生產計劃來爭取疫情后最佳的經營方式。
來源:中國造紙雜志社
轉載地址:http://www.chinapaper.net/news/show-47856.html
- 上一篇:【國內】前4月廣東江門造紙業吸收外資猛增2014-08-27 16:11:42
- 下一篇:減塑讓日本造紙業拼出新天地 替換內外包裝追求技術突破 2014-08-27 15:11:35